top of page
紫色三條線.png
color test2.png

Ch4

家庭世代關係失調

預防性投藥:為家人,其實更為自己

黑消費上面的字.png

「我本來是念台大社會系,後來我輟學,想說提早專心弄音樂。本人的媽媽對此事非常失望,後來變成,我大學沒畢業好像非常不孝。媽!不要情緒勒索了,我也愛妳,但是我不一定聽妳的話。我想說,能生在台灣是一件非常幸運跟幸福的事,身為一個創作者,我一直是想寫什麼就寫什麼。對一個創作者來說,這是一件最重要最重要最重要最重要的事。」

Leo王 第30屆金曲獎最佳國語男歌手|得獎感言

ch4文字開頭

25歲的Leo王,跳脫制式感謝路線,流露真性情對媽媽喊話的得獎感言,不僅連日成為新聞報導焦點,更恰恰說出了許多年輕人「有口難言」的心聲——他的言談中透露母子關係的愛與矛盾,無論母親深切期望與自己興趣發展之間的衝突,還是孝順不等於聽話、情感連結不等於有求必應的觀念,都讓年輕世代產生滿滿的共鳴。

生命經驗歧異的新舊世代,相互理解對話大不易

這樣的共鳴背後,其實潛藏著年輕世代的迷惘與無力,「不要情緒勒索了」的內心潛台詞,是期待被理解與認同的複雜心情。從經濟起飛到低薪困境、從威權專制到民主開放、從傳統媒體到網路社群,從控制人口成長到高齡化、少子化社會,年輕世代面對的不只是經濟和社會結構性的困境,還有新舊世代在成長背景、生命經驗、價值觀的各種差異。

 

好聽一點說是不同,難聽一點說是代溝,對於年輕人來說,長輩們的「不一樣」,以及對他們的「誤解」或是「不瞭解」,成為這個世代共通也共感的難題。像是認為年輕人抗壓性差、不努力、只顧當下享樂不為未來打算的刻板印象,或是熟齡世代將學歷、薪資視為單一成功指標,興趣喜好只當作下班後的休閒娛樂,以及順應社會主流勝過追尋理想生活、重視經濟優先於生活意義等等的價值取向,都讓年輕人對工作和生活的要求,在大多數長輩眼中顯得「不切實際」,也讓兩代間的相處互動障礙重重、甚至爭執衝突不斷。

 

若說前面章節提到的急性生活失調來自社會現實的龐大壓力,慢性生活失調來自人生未來的迷惘及不可控,那麼這種「世代關係失調」則來自兩代「如何面對人生」的價值分歧與落差感。

0026.jpg

資訊能力,反超了吃鹽與吃米的距離

雖然不同世代的差異,每個世代都有,說來也不稀奇,然而,戰後嬰兒潮世代和迷世代的「世代差異」卻有結構性的不同:

當今網路媒體發達,比過往更劇烈地擴大兩邊資訊接收的落差,甚至造就一種世代間的「平行時空」,代間對世界的感受、認知和理解的歧異,可以說前所未有的巨大。

1

過去,長輩擁有「我吃的鹽比你吃過的米多」的年齡優勢,身為上一代基本上便佔據了多數知識與經驗傳承的角色,而如今在網路時代,身為「網路原住民」的迷世代,基於對科技、網路的深入了解與掌握,與隨之而來開闊無盡的資訊優勢,某種程度更有能力和話語權,主動翻轉和重塑兩代的關係,而非一面倒的只能順應既有的世代差異狀態。

2

3

不像上個世代大多仍抱持著傳統「長幼尊卑」及「孝順」的倫理觀念,遇到問題時以順從、不忤逆自己的父母為多,現在的年輕人則普遍認為「孝不等於順」,父母與子女應是平等、對等的關係。因此,當看見父母的問題、錯誤,或兩邊有價值觀衝突時,年輕一代通常不輕易妥協、接受父母的想法和做法,而是更勇於堅持自我,或者試圖尋找溝通、改變以及讓彼此更好的可能。

於是,面對「世代關係失調」,每個年輕人身上多少可見Leo王的影子,不一定明著大聲喊話衝撞關係,更多的是暗中潛移默化、運籌帷幄的巧妙施力。

 

迷世代不僅開始突破與父母的關係,更發展出自己獨特因應世代差異的方式——努力幫助長輩更瞭解、更接近年輕世代的生活,並且試圖為他們「打開新世界」,增加他們對科技媒體運作的掌握,擴充對各種事物的認識、想像和體驗。

補代溝第一課:帶父母科技入門

第一步,從帶領父母科技入門開始。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的使用,相關疑難雜症的排除還算基本功。學會社群媒體及影音平台(LINE、Facebook、YouTube)應用則是悠遊網路大千世界的必備武藝,子輩教上多少回都得盡可能不厭其煩、屢敗屢戰,直到功成身退為止。

 

年輕世代協助長輩上手科技產品,有教導長輩新事物、新生活的孝心,也有縮短彼此生活差距與話題隔閡的用意。

 

許多長輩有了LINE、Facebook、YouTube,甚至玩起手遊寶可夢,就像打開了小叮噹的百寶袋,透過科技增添更多生活樂趣、跟上社會時事脈動、獲取新知、甚至連結更豐富的人際關係,不再只是固守傳統電視的「老古板」,或是在家過著孤單乏味的生活。更重要的是,長輩與年輕人的生活漸漸有了更多的交集、也更瞭解年輕人身處的社會樣貌。能否完全翻轉長輩思維是一回事,至少是個好的開始。

補代溝第二課:識讀媒體

第二步,為了避免長輩陷入所謂「同溫層」效應或假訊息陷阱,使得原本期待消弭親子及世代雙邊歧見的美意大打折扣,許多年輕人一邊引導長輩發展新的資訊接收媒介,一邊協助父母進行資訊及知識擴充,更會進一步為父母過濾、篩選適合的內容,並試圖增進其媒體識讀能力。

 

比如說,在家族LINE群組中闢謠不遺餘力,教導父母如何分辨LINE上的假新聞和不實謠言,或是直接幫父母追蹤或訂閱較專業、中立、有內容或與年輕族群立場相近的粉絲專頁和YouTube頻道等等,讓父母藉由上網更理解年輕人在想什麼。

 

這種試圖進行認知調頻,降低兩代資訊和世界觀落差的努力,目的在為了自己,也為家人。年輕世代深刻認識到,倘若家人之間的互動落入代溝乃至對立的惡性循環,影響最大是自己的生活,在家的每一分鐘都辛苦。有機會降低兩代生活落差所帶來的日常衝突、建立能良性溝通的正向家庭關係,當然都值得一試。

簡言之,年輕世代正在做的,可說是一種「預防性投藥」——基於提早意識到各種緩進突發的代間問題,為了維繫家人情感與自己的生活自主,而積極付諸行動以預防現在與未來可能的生活與心理負擔。

補代溝第三課:協助父母擴大嘗新範圍

第三步,引導、協助長輩打破單調乏味的生活安排,學會如何「好好過日子」,在兩代的實際生活及互動層面,將這代年輕人一向被視為缺點或問題的特色,轉化為揉合新舊世代差異的養分,以及協力搭建父母理想生活內容的能量。

 

嬰兒潮世代普遍經歷求學、工作、結婚生子、辛苦打拼直到退休的「線性/單軌人生」,生活長期奉獻家庭和工作,很容易等到退休或孩子離家後的「空巢期」,才發現人生沒了重心,生活頓時茫然失措。如何適應新的生活步調、轉換人生安排,甚或重新打造活躍生活,成為熟齡長輩們的一大挑戰。

許多年輕人看見父母這樣的生活方式,希望可以盡一份心力,協助他們解放社會既定框架、學習重拾自我、培養休閒興趣、豐富生活內容,開啟父母更多彩多姿退休生活的想像與規劃。這也恰好是重視生活熱情、將休閒興趣視為日常且崇尚多元經歷的迷世代的擅長之處。

 

於是,我們可以看見,年輕受訪者們不只透過科技協助長輩打開世界,也陪伴、帶領父母親一步步嚐鮮、擴充各式各樣的生活體驗;不只將生活日常求新求變的精神實踐在個人生活上,更帶進家庭生活。

0029.jpg

29歲、目前從事百貨業的阿偉,儘管平時工作忙碌壓力大,仍會每週安排固定的母子相處時間。「就算再忙,周末還是會帶我媽去菜市場,我覺得可以陪伴她。還有帶我媽去吃藏壽司、去看電影,她大概十年沒看電影了。」希望讓長年擔任家庭主婦、辛苦大半輩子拉拔自己長大的母親,可以多多享受生活的美好。

 

這些日常陪伴互動、品嚐異國美食,或是感受震撼聲光效果等休閒活動,看似樸實簡單,其實都是一點一滴幫助媽媽生活不那麼單調,以及更捨得花時間金錢獲得生活樂趣的練習。

 

同時,喜歡旅遊的阿偉,除了省吃儉用存自己和女友的年度旅行費用,也正努力存未來家族旅行的錢。「父親過去除了工作就是他自己的休息,因為工作他沒有足夠時間帶我們出去,到現在我們家還沒有出國旅行,這也是我接下來很重要的目標,我希望有能力帶他們出去。」他認為旅遊可以放鬆身心、打開視野,人生難得幾次機會能創造珍貴回憶,當然期望家人長輩共同參與。

 

另一方面,徹底跳脫日常框限,也更容易引動長輩跨越「嘗新」的無名恐懼與心理門檻,培養探索世界的勇氣與好奇心,也算是種改變父母心態的催化劑。

透過「生活設計」,世代重新對頻

總是掛心父母的沛雯,也是另一個積極為爸媽打破「理所當然」、創造生活變化與體驗的例子。她因為爸媽吃素,外食選擇有限,所以時常挖掘不同特色的素食餐廳,「這家餐廳不是一般素菜,是現在很流行的分子料理。特別是他們的廚師也吃素,爸媽覺得這蠻不容易。讓他們也體驗素食不是只有他們平常看到的那些,雖然真的蠻貴啦。」

 

爸媽對飲食的傳統、既定想像可以被打破,其他生活面向的思維何嘗不能被翻轉?多元體驗成為加值、豐富生活的元素,也不失為「傳統翻新」的好材料。

年輕世代不一定有足夠的經濟條件,但擁有爸媽沒有的體驗生活的能力。他們陪伴父母開拓過去沒想過、不敢想的,或沒機會嘗試的多采世界;更協助父母擴充過日子的想像、累積過日子的能力,期待父母收集更豐厚的「生活設計資本」後,可以活出不受年齡侷限、快樂豐富的理想老後生活,也用更開放的心態看待新事物、重新瞭解年輕世代的價值觀與生活方式,甚至兩代在過程中越漸彼此接納、家人感情升溫。

 

簡言之,解決「世代失調」的背後,年輕人想的並非與父母「對抗」,而是如何找到新的溝通與相處模式,也建立起一定的生活共識。

 

仔細觀察會發現,年輕世代為父母做的,已不再是狹義的經濟支援或傳統孝親。當過去主要由「倫理孝道」觀所牽繫、以奉養與順從為核心的親子關係被打破,現在的迷世代子女轉而期待與父母關係以「情感陪伴」為基礎——不是照顧義務而是情感牽繫,不是順從聽話而是對等交流,不是智識傳授而是分享生活——「孝順」可以做的事情更多元、更豐富了。

 

更精確地說,孝順被轉化為更單純、不拘泥於形式的美好事物及生活方式的傳遞,以及對於營造高品質情感關係的努力。

迷世代正經歷父母沒碰過的高齡社會情境

台灣社會高齡化、少子化日趨嚴重的人口結構變遷,是世代環境的另一個重要差異,也為年輕世代帶來另一大難題。

 

2018年3月底,台灣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已經超過14%,正式踏入「高齡社會」,且未來轉為「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比達20%)僅須8年;同時,出生率卻連年下降,自1984年始,總生育率為2.05,開始低於人口替代水準,到了2018年總生育率僅約1.06(註9)

根據國發會2018年發布的「人口推估」報告,總人口在最快在2020年,出生人數就會小於死亡人數,自然增加率將由正轉負;2036年總人口跌破2,300萬人,2043年65歲以上人口就會超過700萬。此趨勢難以逆轉的情況下,社會將從過去1990年10.7名青壯年扶養1名老人,近期的2015年5.9名青壯年負擔1名老人,到未來2045年很可能1.7名青壯年就要負擔1名老人,高齡化的速度和強度超乎想像、勢不可擋。

ch4-人口推估(2).jpg

資料來源:國家發展委員會,中華民國人口推估報告

這樣的變化不僅學界、社會、媒體關注,高齡議題、長照制度到青銀共居等討論不斷,政府也嚴正以對、思考政策如何因應。年輕世代清楚預見,父母老後該如何照顧將是一個十分艱困難解的問題,未來家中只有自己或一兩個手足共同分擔,很可能一不小心就落入「長照悲歌」的深淵中,一人病拖垮全家,自己的生活安排與自由所受的影響難以想像。

 

這種焦慮甚至導致部分受訪者審慎考量自己各種人生或生活規劃。像是在乎父母生活品質的沛雯,不只現在帶爸媽吃喝玩樂體驗生活,身為獨生女,更因擔心未來照顧分身乏術而不敢輕易步入婚姻。

0030.jpg

「照顧問題也影響我不想結婚,我一個人就要照顧兩個人,那不幸我嫁獨生子也要照顧兩個人的話,兩個人對四個人不太OK。一般社會觀念公婆還是由女生照顧,男生不會去負責你的父母,所以變一個打四個。兩個已經很吃力了,不要再給我兩個,總不能限定說結婚對象要無父無母吧。」

 

沛雯的心聲道出了眾多迷世代的擔憂,她看似「逃避責任」的作法,實則反映出許多年輕人對於長照問題的風險意識已明顯提高,認真思考與看待未來可能須擔負的各種責任。

與其犧牲奉獻,不如及早理性規劃

也因此,年輕世代思考和處理父母照顧問題,和「任勞任怨」、「犧牲奉獻」的上一代不太一樣。除了等到父母老後健康出狀況的具體行動因應,大多數年輕人轉而將更多心力投注於提前規劃安排,以及如何事前減緩、甚至避免父母身體狀況需要長期照護的努力之上,對他們來說這更是「治本」之道,也是針對人口結構轉變下的世代難題另一種型態的「預防性投藥」。

 

提前預防準備的重要性與正當性,源自迷世代的所接受的新觀念與可負擔的現實條件。首先,他們傾向認為父母須為自己的身體健康負起責任,以免拖累下一代,像是年僅25歲的小芸,就對爸媽直言不諱,要他們好好愛惜身體,未來才不會影響家人。

0031.jpg

「我很氣我爸媽沒有愛惜自己的身體。像爸爸以前很瘦,退休後爆肥到一百多公斤哦,我說你有沒有想過我們以後照顧你會很辛苦,可是他也沒理會。我跟我姐都很生氣,想說以後沒辦法照顧還是只能請看護,可是我們兄弟姊妹又不是都存了很多錢。」

 

上述的轉變,很大程度來自於新的一代不再將親子之間的「奉養關係」視為理所當然。對年輕世代而言,父母和自己更像是彼此獨立的個體,當孩子長大成人後,彼此應該為自己的生活負責,需要時相互支持幫助,而非基於關係本身而假定必須無條件的包容付出。

 

其次,現實層面也是問題。小芸畢業後考上公務員,回到家鄉屏東的公家單位工作,儘管工作穩定,未來退休金也有著落,但若父母真的有長照需求,看護費用長期下來可能難以估量,家人親身照顧又必須高度配合長輩,排除萬難的困難度極高、精神壓力及體力負荷也大。

 

若拉遠看整個迷世代的狀況,大概只有更加艱困:多數年輕人的經濟條件不如上一代、也難以累積,往往光要顧好自己已感吃力,何況長期聘請看護的沉重經濟重擔;若要辭掉工作在家照顧,不但影響自己的職涯規劃發展、財務狀況和生活自由度,還可能在過程中磨損彼此的生活品質和情感關係,這也是重視生活自主彈性及家人情感連帶的迷世代想避免的狀況,這種照顧的兩難最好事前預防。

 

簡言之,觀念轉變讓年輕人敢於要求爸媽自己為自己的生活負責,但並非就此自私地一刀切割兩邊的生活。他們轉而控管父母的健康及財務風險,並更加務實考量未來,以維持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自主為目標,對應高齡化社會可能帶來的改變和挑戰。

風險移轉的經濟準備:保險、退休金

迷世代觀念很現代,但具體來說怎麼做呢?財務準備方面,大多以政府社會制度和私人金融商品進行風險移轉,尤其借助退休金和保險的妥善安排,以克服自己和父母經濟條件的限制。不少年輕兒女會和父母傳遞新觀念、分享退休後經濟自主的重要性,甚或直言自己能力有限,請爸媽別只期望把老後的經濟寄託在孩子身上,提高父母自行準備的意識和行動。

 

也有許多年輕人會自己未雨綢繆,先幫父母購買醫療險、意外險、長照險等保險,以免父母哪天因為疾病或意外突然倒下,頓生龐大開支和照顧需求難應付,甚至影響其他家人的生活。

 

像小芸面對缺乏風險意識和舊觀念的父母,就是一不做二不休,年金、健保和保險都為他們提前預備。

 

「幫爸媽買保險他們很抗拒,說你有那閒錢還不如直接給我現金。他們又很固執,所以有些事只能先做再說。爸媽的國民年金跟健保都是我在繳,我跟家裡兄弟姊妹談說爸媽的費用共同分擔,他們也都有定時交錢。」

 

小芸也和我們分享,她號召兄弟姊妹共同出錢幫爸媽買保險,主要為了避免未來手足間基於照顧父母衍生的各種問題而產生爭執和嫌隙,畢竟不管誰出錢誰出力都不易百分百公平,有保險至少解決了財務面,計畫屆時用保險金來請看護照顧,也能降低協調照顧的心力。

 

事實上,迷世代受訪者普遍抱持類似的想法和做法,把保險當作移轉風險的重要方式,甚至更全面地提早預備、配置未來長照可挪用的資源和人力。

預防勝於治療,積極協力父母健康管理

第二種方式,成為父母親健康管理的協力者——引導、協助父母養成保持健康的知識、觀念與行動。比如說,時時叮嚀父母要注意保養身體、督促做健康檢查,幫他們訂閱健康相關的網路資訊,時不時傳遞分享正確健康知識,讓父母培養「做健康」的相關知能;自己「以身作則」,在一起生活的過程中一點一滴影響父母,甚或直接帶領、教導長輩具體如何實作。總之,讓他們逐漸養成、實行一套健康的生活習慣和規律。

0032.jpg

「一直都在想怎麼照顧父母,爸媽很樂天,覺得說不會啦,他們可以自己照顧自己,我現在PUSH他們說,不要我照顧就要把自己的健康弄好。我一直希望他們運動,他們本來不太愛運動,兩三年前我去學瑜珈,有些姿勢在家也可以做,我就回來教他們,我媽拉一拉之後真的有改善。」

 

沛雯不僅督促父母多運動,為了讓他們更簡單、更方便、更頻繁的實踐,還援引自己擅長的瑜珈,細心為熟齡父母「量身打造」在家也適合做的動作,期待藉由自己的積極介入,更根本性地減緩父母生理弱化的速度。儘管不是所有迷世代受訪者都有為父母付出這麼多心力的餘裕,挪用自己的知識、資訊力和生活力為父母的健康管理「賦能」,已然成為年輕世代共享的「預防勝於治療」的行動方案。

小結:化解世代互動挫折,進而創造共好的黑消費

綜合而言,「世代失調」大體上可分為世代的價值觀落差、生活想像和生活模式的區隔,以及世代照顧的嚴峻挑戰;迷世代透過帶長輩進入年輕人世界以消弭代溝、凝聚共識,開拓其多元體驗、豐富生活日常的能力,以及提前做好財務及健康管理以消解未來照顧的不確定性等「預防性投藥」策略來因應。

 

其中的消費活動、行為和內容,諸如科技產品、餐飲美食、旅遊、生活娛樂、保險、健康檢查、運動課程等等,看似五花八門、各種各樣,背後卻有共通的意圖化解世代互動挫折及焦慮的深層消費心理,都是緩解世代失調問題的「黑消費」一環。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消費觀念與行動不只發生在年輕世代身上,更在兩代溝通互動的過程中逐漸影響、移轉給熟齡世代,無形中擴張了熟齡世代的生活和消費範疇,也增加其消費能量。

 

迷世代的多元行動,雖難以逆轉社會結構變遷,或全面縮減世代鴻溝,卻正為自己和為家人一點一滴打造出更有可能彼此溝通、同理、共存的社會環境和社會關係,也讓「世代共好」的生活可能更近一步。

​備註

註9,資料來源,中華民國內政部戶政司。

Untitled-1.png

奧沃市場趨勢顧問專精於兩岸華⼈市場的未來⽣活與消費趨勢研究,特別擅⻑質性研究⼿法,釐清消費者內⼼的想望與動機,協助企業及早掌握潛在消費族群的⽣活脈絡與需求特徵,以投入具備商業可⾏性的創新研發⾏動。

bottom of page